通电下野简介:通电下野的方式有哪些?通电下野是什么意思?本文这就为你介绍:
通电下野简介
民国时期,“通电下野”是一个高频词。
很多显赫一时的政治人物,遇到过不去的坎时,往往就会宣告下野,交出权力,让出地盘,能流亡国外的就出洋考察,留在国内的多会躲进租界做一寓公。或等待东山再起 ,或就此销声匿迹。
通电就是发一个申明,公开承认失败,然后为国家计、为民族计,绝不恋栈,用一堆冠冕堂皇的词句保全脸面,体面下台。
得胜的一方,大多不会穷追猛打,或者做个姿态,通而不缉,下野者因此得以自保。
通电下野的方式有哪些?
民国前16年的历史,就是北洋军阀走马换将的历史。自从袁世凯死后,北洋军阀分裂为皖系、直系、奉系,内部争执不断,其他军阀也是派系林立,时不时兵戎相见。
北洋内部战争,实为利益之争,要么为了地盘,要么为了官职,目的性非常明确。各种势力纠结在一起,今天这几个人一伙,明天那几个人一派。大家都是为利益而来。
所以,这个时期的战争比较有意思,往往是雷声大,雨点小,你死我活的残酷战争比较少。战前造势比较夸张,真的开打以后,经历几个回合,势弱的一方多会举白旗投降,宣布下野。
下野军阀的军队也会因为战争的性质不同予以不同的解决办法:
一般情况军队就会被战胜方收编,一些低级军官还会留任,只是军队改换门庭,下野者失去军队的统领权;
第二种情况相对温和一些,战败方下野,军队由部下统领,职务由属下接任,如果接任者忠心耿耿,下野者还可能东山再起;
第三种就是缴械遣散,彻底失去部队,下野者自此退出历史舞台。
民国通电下野的有哪些人?
一、冯玉祥
在民国初期,下野上台比较频繁的是冯玉祥。这位倒戈将军,频频参战,有胜有负,胜权倾朝野,败下野走人。1925年和张作霖开打,失败后通电下野,去了苏联,他的军队交给了手下统领,实际上仍在遥控,过了一年他就从苏联回来开始在内蒙重新集结自己的军队,又上台接着和直系、奉系的军阀开干。
冯玉祥后来在蒋冯阎中原大战中失败,再次下野,去了泰山,但他的军队依然在华北,实力犹在。9.18事变之后,冯玉祥又要上台抗日,但时间不长,就再次失败,前后经历了三次,直到军队被别的派系收编后,才真的下野。
二、阎锡山
阎锡山则不一样,中原大战失败后,通电下野躲进了旅顺。但他的晋绥军主力仍在,虽然名义上被东北军收编,但依然保持独立性。
他把晋绥军交给了最信任的杨爱源,杨爱源面对蒋介石的金钱攻势和权势拉拢不为所动。最终不负阎锡山所托,成功使阎锡山回到山西,重掌大权。
阎锡山民国时期就一直统治着山西,成为山西的“土皇帝”。
三、张学良
张学良在9.18事变后,因为舆论压力太大,不抵抗将军也只得下野。之后,蒋介石就让张学良去欧洲游历了一番,避避风头,回来后再继续当他的东北军司令。
主要是因为张学良的20万的东北军一直建制完整,始终只听从这位少帅的命令,因为握有兵权,别人拿他没办法。
直到西安事变后被囚禁,才真正失去对军队的控制,东北军才土崩瓦解。
四、张勋
张勋带着辫子军跑到北京城让宣统复辟,一场闹剧结束之后,偃旗息鼓,躲进天津租界,心思全放在经商上。
从开当铺、开钱庄起家,进而进军金融业开起了银行,后来玩起实体经济,开工厂、开洋行,最后进入娱乐圈,把大量资本投入电影公司,成为新的人生赢家。
坐拥数千万资产,仅佣人就用上百人,过上了神仙般的日子。
五、段祺瑞
皖系首领段祺瑞,下野之后喝喝茶、下下棋、玩玩佛学,从此不问政治,日本人来了之后他断然拒绝当汉奸,南下去了上海。
六、其他人
民国的其他人物也都随着局势的起起伏伏,数次下野。除了前面的下野后东山再起的冯玉祥、阎锡山、张学良外,其他的军阀很多都过上了归隐生活。
例如被北伐军击败的吴佩孚、孙传芳,派系争斗失败的张宗昌、唐继尧、陆荣廷等等,都是因为失去了军队,从而成为普通人。
通电下野是什么意思?
军阀混战一般都是争权夺利,不会刻意针对某个军阀或者是军阀家属。由于是权力之战,所以不需死战,觉得差不多就通电下野双方和解,没必要争个你死我活。
军阀们在互相攻打之前,总得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,诸如“贪赃枉法”“祸国殃民”“倒行逆施”等等。
比如中原大战前,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等联名发表的“讨蒋檄文”,就很有煽动性,而蒋介石发表的“讨逆檄文”也一样很有杀伤力。彼此都污蔑对方为“国家祸根”“不除不足以正国法,不杀不足以除民愤”。
不管开打的真正目的是什么,他们总是扛着中华民国正义大旗,等到胜负已分,失利的一方,只要一宣布下野,承认对方的“檄文”中所陈述的错误,然后引咎辞职。就完全让对方失去了继续进攻的理由,也让得势一方为难。
如果阎锡山坚持战争,那么难保晋绥军不会拼光。军阀们之所以选择通电下野就是保留自己复出的机会,如果真要把家底拼光那么复出就是遥不可及的梦想。
军阀混战达成的一致就是通电下野后不得清算。通俗一点和认输是一个意思。打着打着,我认输,你还要打?在军阀之间一直有个不成文的约定,就是“做人留一线,日后好相见”。这个约定很有意思。
因为民国初年的军阀都是袁世凯的部下,不是同学,就是同僚,没有斩尽杀绝的道理。到了国民党时期,不管南方进攻北方,还是北方进攻南方,大家都在借口维护三民主义和中华民国,都举着孙中山的大旗,表面上的分歧只是救国道路之争,也都罪不至死,所以基本都得善终。
除非是像徐树铮、张宗昌那样和政治藕断丝连,或者有私人仇怨,一般的下台后不会被人追杀。被人以报杀父之仇的名义刺杀的还有孙传芳,孙传芳下野之后一直隐居潜心佛学,直到1935年突然被施剑翘枪杀。
熙熙攘攘的民国,下野是一道政治风景。正像鲁迅写的那样,时不时“有在朝者数人下野;有在野者多人下坑。”